瑞途原创 | 行业巨变,代理人和IPR该如何迎接冲击,应对挑战?

发布日期:2020-03-02

作者:韦超峰 | 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

(本文4200字,阅读约需8分钟)


随着对疫情的关注,瑞德西韦药物专利刷新了知识产权在全国人民心中的存在感,这几天关于提升高校专利质量和某桔交易额400亿却发不出工资的消息,也成为知产行业的热点。

从2018年底至今,越来越多的消息都在说明我国知产行业正在发生着空前的改变——向着高质量发展。作为一个普通的专利代理人,是会借助机遇依靠出众的专业技能走向成功,还是会因无法服务高质量客户而举步维艰?2019年的蓝天行动,让一批靠政策吃饭的知产从业者陷入困境;而中美贸易战之后国家的一些举措,可能预示着靠专利数量炫富的代理机构的日子也逐步艰难。那么作为一个专利代理人或IPR,又该如何迎接这接踵而至的各种挑战?作为一个从业多年的普通代理人,没啥优越的资历,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下自己的从业经历和一些观点理念。


入行


作为一名机械自动化专业毕业生,毕业后做一名机械工程师是最优的选择。然而在一家外企工作半年后,发现实际的发展与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,便毅然决定辞职。中间几经波折之后,了解到一个同学在做专利代理,被她说的单位很厉害的样子,更重要的是工资好像还不错,我半信半疑,当时也没其他工作,就去面试应聘。面试很顺利,安排周一过去见习。2014年的单位总共就十几个成员,但氛围很好。我至今仍记得去的第一天,干的第一件事是擦门框。没错,就是用抹布擦门框。单位每周一会大扫除,所以这天早上大家首先是打扫卫生。在这个过程中,听他们谈笑、听他们调侃,第一次在工作场所感受到了家的氛围,也坚定了我留下来的决心。


起步


团队对于新人的指导模式一直坚持的是分阶段的一对一指导。入职后,我被分配到一位大我一岁的指导老师的部门进行专利撰写学习。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专利,首先分配的任务便是看审查指南,同时老师也给出了一些学习方法,包括逛思博论坛,里面有很多专业问题的讨论让我受益匪浅。此外,还听从老师的建议,看老师之前的案件以及北上广一些代理所撰写的专利案件,并且每天抄写两篇专利。抄写能在学习初期让人很快熟悉专利撰写的用语方式,了解撰写逻辑。在学习的同时,老师给了一篇技术交底书让尝试着分析。由于本身机械出身,理解技术方案很快,但怎么撰写却没有主意。这里要感谢团队的新人培养模式,老师在指导时,包括检索、创新点讨论、怎么画图和编号、怎么起名称、背景技术如何撰写等等,每涉及一个点,都会讲解具体的操作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,大到方案表述逻辑,小至字体格式的选取,真的是逐字逐句,当时感觉自己不但不懂专利,就连基本的办公软件也不会,很是惭愧。

老师每次的修改指导基本都不少于1个小时。虽然老师在修改时讲了很多,但当时对于很多内容并不理解,在自己操刀撰写时仍不知道如何下手,遇到问题便从网上检索收集资料。为了能够及时把作业反馈给老师,下班吃完饭后便开始加班,每天基本上都要工作到将近11点。

那时,一份专利申请等到最终定稿,通常已经来来回回修改了近10稿。而真正的产出,第一个月只交了两篇专利申请,老师却笑着说,这在他的计划之内。随着对审查指南理解的深入和撰写经验的增长,每篇申请稿的修改次数逐渐减少。经过4个月的时间,我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学习,这在团队里算是成长速度比较快的,但在专业上只能算是基本入门,新专利申请撰写时依然没有底气。由于当时对三性的理解不深,为了找到比较接近的对比文件,每次更换关键词后,都是一篇篇浏览,基本上做完检索并处理好附图,已经花费了三四天时间。进入第二阶段后,我每个月的撰写量算是多的,很多人说是撰写速度快,但自己感觉写的时候其实很纠结,只是投入了更多的时间。



成长


经过将近两年的前期工作,自己成为一个基本独立的代理人,已经能够独立挖掘专利。随着经验的增长,对各种专利法律概念也有了新的理解,但与之而来的,不是更快的撰写速度,却是更多的困惑。因为大boss一直在强调专利质量,而且每季度都有质量评比,所以开始思考权利要求怎么样写才能有更大的保护范围,技术问题、技术效果该怎么更好的体现···等等。然而对于入行两年的代理人来说,大多才刚开始处理自己的答复文件,创造性的理解尚不全面,很多时候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,虽然会有些感悟,更多的可能只是一厢情愿,而且受到外部环境制约,有时很难走出自己的思维圈。由于当时单位身处十八线小城市,而且走的是“农村包围城市”路线,很多企业对接专利申请的技术人员可能高中都没毕业,挖掘专利很难,并且当时的专利代理市场情况很混乱,但是单位依然要求绝不能编专利,并且要考虑所撰写案件尽可能授权,这对代理人的挖掘能力是一种莫大的考验(具体方案挖掘可参看文章:十八线城镇的传统企业,专利申请该如何走出生天)。然而对于如何在授权的情况下获得更好的保护,在这种专利申请需求环境下,可能很难找到答案。当时有一个芜湖的兄弟单位,由于部分撰写人员离职,很多批量申请的发明专利答复没人处理,老师找到我和另一个同事,说明了情况,询问是否愿意帮忙处理,并且说明是否授权没有关系,只要答复上去就行,但同时也没什么费用,授权后才会很少的一些补贴。当时也只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处理过两件答复,没什么答复经验,想到既然没什么授权要求,恰好可以拿来练手,就欣然接受。看到专利案件后,真的有些后悔,基本上权利要求都不超过4项,背景技术一句话,实施例就是把权利要求书复制一遍,唯一能看的就是附图。但既然决定了,只能硬着头皮上。分析过案件和审查意见后,感觉有些审查意见内容给的并不合适,对比也比较牵强,由于没有什么后顾之忧,便用意见陈述怼回去。当时的想法是,只要有区别点、有效果,哪怕对着图,也要分析一番创造性。前后帮忙处理的有40多件案子,原本不抱什么希望的案子,最终的授权率接近50%。在这个过程中,对创造性和技术问题有了新的理解,这对后面的撰写有很大的帮助。截止2018年底,自己撰写的所有发明专利只有1件被驳回,整个团队的结案发明授权率也保持在85%以上,这离不开大boss的严格要求,更离不开对初心的坚持。



进阶


2016年底,由团队新成立的“知问”律所正式在合肥落地,在年会上,大boss要求继续保持质量并注重检索分析,还提出了长三角的发展想法。为了能够跟上团队发展的步伐,除了平时团队内部的学习交流,也开始更多的关注一些好的案例,并学习如何精简权利要求,扩展更多的实施方案。当时曾处理过几个案例,结构方案很简单,但一直找不到相关的对比文件,申请人也不急于拿证,便试着撰写一句话的独权,并把这一句话的独权解释扩展出一页纸的说明方案,在审查后竟也直接给了授权。个人认为代理人不应该主动把专利案件分为三六九等,尤其是在学习阶段,可能受不同因素影响,撰写时会有所侧重,但每个专利我都坚持写成自己满意的方案。不然一旦养成不好的撰写习惯,可能后期就很难改变。

2017年初,老师突然找到我和同事小吴,说有个“极客”任务想让我跟着一起做,这个“极客”任务是北京合享基于其Incopat数据库发起的专利检索分析任务,前面已经进行了五期,每期有不同的主题。在这之前,关于检索分析,我和小吴也只是参加一次安徽省局举办的检索培训,以及听大boss讲过他的疯狂检索经历,其他的也没什么经验可谈。

老师随后把“极客”任务前五期的报告一起发给了我们,看完之后,两个懵懂的初生牛犊感叹道:不过如此!然后便毅然报名参赛,准备开干。

由于平时还有案件处理,基本的产品方案和任务内容分析后,直到最后两周,我们才开始具体的工作。两个人每天在办公室讨论、检索、分析、再讨论,基本每天晚上都要在办公室加班到11点。经过一个星期的工作,基本上对于当期所做的“植保无人机”的专利和行业情况已经很清楚,但是反观我们的书面报告内容,还没有实质性进展,因为一直在纠结怎么梳理、排布检索内容,才会更清楚、更直观。

当时是感觉实在不能再往后拖了,不然可能真的完不成了,确定思路并和老师沟通后,便开始整理报告内容。然后是写完改,改完再写,终于在期限的前一天有了雏形。接着便是排版、审核、修改图表等,到最后一天的晚上,依然没有改完。接近10点的时候,老师打电话过来,醉醺醺的说,今天在陪一个朋友吃饭,喝醉了,可能没法陪我们一起战斗,整理完了就提交,不要太晚,尽力就行了,获不了奖就当是一次学习体验。

挂完电话,我们感到更大的压力,老师喝醉了还在想着这个事,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。10点半左右,忽然有人敲门,小吴立马猜到肯定是老师,果不其然,老师在我们搀扶下踉踉跄跄的走进来,还没说几句话,就要求去卫生间。一顿翻江倒海之后,人好像清醒了很多,在我们的强烈要求下,对报告提了一些建议,然后被我们扶到楼下给轰走了。最终,经过进一步完善,我们在零点前提交了最终的报告方案。

感觉经过了很漫长的等待,评比结果才最终出来,我们的检索报告被评为最佳报告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待,并获得了大boss的肯定和喝彩。我们后来又参加了两期,也均获得最佳报告。但其实这个时候,我们没有任何检索业务,组建检索团队也只是基于大boss个人对未来行业发展的信心。

在2017年下半年,大boss代理了欧帝公司智能黑板专利侵权案件,我们也参与到案件的无效思路中进行学习(案件胜诉后并被最高院评为2018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)。2017年底,我和小吴开始为南京某电器设备龙头企业做侵权分析,报告被客户高度认可。到2018年,各种检索业务开始增加,团队成员获得2018年全国专利检索大赛材料组冠军,我和同事参加的Incopat新科技检索大赛也获得机构组季军;2019年团队成员在Incopat新科技检索大赛获得机构组亚军,检索业务已经成为我们的一大优势主业。

2018年底,团队创建的“瑞途”律所在南京也落地,我也转战到南京,虽然工作重心有所转变,但如何提高案件质量,依然是思考的重点。对于一些重要案件,我们甚至要求必须有多个代理人和双证律师同时参与,但如果要问什么是高质量专利,却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目前,行业重新洗牌的时刻已经来临,于是大家都呼吁提高收费,只有代理人拿到对应的收入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。但一个习惯了撰写传统案件的代理人,当遇到高需求客户的高标准要求时,能否提供对应质量要求的服务?

依靠撰写案件量提高收入,会很快就到达瓶颈,而高质量的检索分析和专利撰写业务,可能在未来更有助于个人的发展。作为IPR,也只有跟上行业的步伐,才能真正的促进企业发展。

而且这要求的不仅仅是能力,也需要更多的责任心的体现。未来已来,远方不远,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,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进步,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。




苏公网安备 32010502010406号

返回顶部